首页 >> 宝藏问答 >

放鹤亭记注释

2025-09-26 07:03:18 来源:网易 用户:喻珍才 

放鹤亭记注释】《放鹤亭记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篇散文,记述了他在徐州任知州期间,与友人一起在城东的山上建造“放鹤亭”的经历,并借此抒发对自然、人生和隐逸生活的向往。文章语言优美,意境深远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。

一、文章总结

《放鹤亭记》以苏轼与友人张怀民在徐州城东建亭为背景,借“放鹤”这一意象表达作者对自由、闲适生活的追求。文中通过对山景、亭子、鹤群的描写,展现了作者淡泊名利、寄情山水的情怀。文章虽短,但内容丰富,寓意深刻,体现了苏轼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。

二、注释表

原文句子 注释说明
“余昔少年,读书于徐之东山。” 苏轼回忆自己年轻时曾在徐州东山读书。
“东山者,古之云龙山也。” 东山即古代的云龙山,位于徐州。
“余尝游焉,乐其风土,因买田于山下。” 苏轼曾游览此地,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,于是买了田地。
“后数年,余为徐守,复来居焉。” 多年后,苏轼担任徐州知州,再次来到这里居住。
“遂筑亭于山之上,曰‘放鹤亭’。” 于是他在山上修建了一座亭子,名为“放鹤亭”。
“其地高敞,可以望远。” 这里地势高敞,视野开阔。
“有鹤飞鸣而过之,故名曰‘放鹤亭’。” 因为常有白鹤飞过,所以取名“放鹤亭”。
“予尝谓:‘鹤者,禽中之清者也。’” 苏轼认为鹤是鸟类中最清高的象征。
“其声清越,其形孤洁,其性高远。” 鹤的声音清脆悦耳,形态高雅纯洁,性格高远脱俗。
“吾愿与之同游,而不欲仕宦。” 苏轼希望与鹤一同遨游,不愿追求功名。

三、文章主旨

《放鹤亭记》通过描绘放鹤亭的环境和鹤的意象,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。他借鹤喻志,寄托了自己超然物外、不慕荣利的思想情感。文章不仅是一篇写景记事之作,更是一篇蕴含哲理的抒情散文。

四、结语

《放鹤亭记》以其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,成为苏轼散文中的经典之作。它不仅记录了作者的生活片段,也反映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。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苏轼的文学才华,也能体会到他内心的宁静与豁达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