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> 宝藏问答 >

马说原文及翻译

2025-09-10 00:20:55 来源:网易 用户:令狐凤元 

马说原文及翻译】《马说》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,通过“千里马”与“伯乐”的关系,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感慨,同时也批判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和不公。本文将从原文、译文以及三个方面进行梳理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。

一、原文
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
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

二、翻译

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才有千里马。千里马虽然常有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因此,即使有好马,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辱,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槽中,不能以千里马著称。

能够日行千里的马,一顿饭可能吃掉一石粮食。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,所以不按这个标准来喂养它。这样的马,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但因为吃不饱,力气不足,才华和美貌也无法表现出来。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,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

驾驭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,喂养它不满足它的需求,它叫的时候又听不懂它的意思,拿着鞭子面对它说:“天下没有千里马!”唉!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?还是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啊!

三、

《马说》通过“千里马”与“伯乐”的关系,揭示了人才与识才者之间的矛盾。文章借古讽今,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才被埋没、统治者不识人才的不满。韩愈借千里马的命运,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,同时也呼吁社会应重视人才、发现人才。

四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
原文 翻译
世有伯乐,然后有千里马。 世上先有伯乐,然后才有千里马。
千里马常有,而伯乐不常有。 千里马虽然常有,但伯乐却不常有。
故虽有名马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,骈死于槽枥之间,不以千里称也。 因此,即使有好马,也只能在奴仆手中受辱,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槽中,不能以千里马著称。
马之千里者,一食或尽粟一石。 能够日行千里的马,一顿饭可能吃掉一石粮食。
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,所以不按这个标准来喂养它。
是马也,虽有千里之能,食不饱,力不足,才美不外见,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 这样的马,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,但因为吃不饱,力气不足,才华和美貌也无法表现出来。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,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尽其材,鸣之而不能通其意,执策而临之,曰:“天下无马!” 驾驭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,喂养它不满足它的需求,它叫的时候又听不懂它的意思,拿着鞭子面对它说:“天下没有千里马!”
呜呼!其真无马邪?其真不知马也! 唉!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?还是真的不了解千里马啊!

五、结语

《马说》不仅是对千里马命运的感慨,更是对人才价值的深刻思考。韩愈用简练的语言,生动地描绘了人才被埋没的现实,呼吁人们要善于识别和珍惜人才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,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反思。

  免责声明:本文由用户上传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。财经信息仅供读者参考,并不构成投资建议。投资者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 
分享:
最新文章